
召回万辆理想电动车:售价10元制冷剂引发质量风波 |换机|冷却液|泄漏|自动奖励 |电导率|发动机|电池|电动车_网易移动
10月23日,“丽丽MEGA”电动车在上海中心城区正常行驶。经过一个有信号灯的路口后,底盘右侧突然冒出火花。 10秒后,大火开始吞没汽车,将其完全烧成空架。旅客逃亡的尴尬和熊熊大火直接影响到了行业和消费者。新能源汽车恐慌蔓延市场,“电车逃生演练”视频充斥社交媒体。事故发生7天后,理想汽车官方发布火灾公告,称事故原因是MEGA 2024的冷却液耐腐蚀性不够。电池和前电机控制器可能腐蚀,导致冷却液泄漏。这可能会导致车辆的故障灯亮起,限制功率并阻止其打开。极端情况下,会导致电池热失控。为此,Ideal将召回生产日期在2024年2月18日至2024年12月27日之间的总计11,411辆Ideal Mega车辆,并将免费为这些车辆更换合规冷却液、电池和前置电机控制器。后续 MEGA 中使用的冷却水将来自不同批次,不会受到影响。 36氪进一步了解到,理想计划对所有召回车辆更换电池。据内部初步测算,本次撤资成本将达到20亿元左右。许多工程师在看到 Ideal 召回公告时都感到难以置信。因为“冷却液的腐蚀防护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设计规范”和“每个人都一直“相信符合国家标准的冷却液都可以使用”,“直到现在,几乎所有的铝制冷却板供应商和汽车制造商都不会想到,冷却液在车型中也需要特别关注。”MEGA是理想的首款纯电动车型,将于2024年3月上市,售价高达55万元。CAT搭载第一代L时代麒麟电池,并具有5C超级快充功能。据官方宣传,可以实现500辆理想人告诉36氪,冰箱中MEGA 2024填充的冷却液是满足绝缘设计要求的低电导率冷却液,而不是传统的高电导率冷却液。令人难以置信的是,MEGA 2024上市仅一年多时间,水冷铝板就出现腐蚀和泄漏,即使低电导率冷却液的耐腐蚀性不足。e 基于10多年的耐腐蚀设计标准。低电导率制冷剂泄漏导致火灾和爆炸的电气机制仍不清楚。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这种不起眼的制冷剂,才是导致20亿台召回的“罪魁祸首”。 “看不见的冷却液引发黑天鹅爆炸” 汽车冷却液是热管理系统中非常成熟的组成部分,每升成本仅1元左右。业内人士告诉36氪,制冷剂主要分为三大类:水基型、油基型和离子导体型。并且基于成本以及考虑环境影响等多重因素,目前汽车使用的冷却液主要是水基冷却液。离子冷却液完全由离子组成,每升价格约为100元或更多,并且具有非常高的电导率,因此显然不适合在车辆上使用。油基冷却液,其主要成分是矿物油,例如如四氟化碳或植物油,具有优良的冷却和消防性能,但价格昂贵。水基冷却剂主要由水和乙二醇组成。将两者按 1:1 的比例混合,并添加一些添加剂即可制成汽车冷却液。传统的水基冷却液含有更多的离子添加剂,这使得冷却液的导电性更强。这是目前主要的冷却液。据业内人士透露,这种制冷剂一升的价格在1元左右。然而,随着电动汽车600V/800V高压平台的普及,如果冷却液的电导率仍然很高,如果冷却液泄漏并有强电流流过,车辆起火的可能性就会增加。结果,低电导率制冷剂开始流行。我来了。有工程师透露,一些车企计划开发电池翻转测试,应该可以模拟冷却泄漏后的情况。使用低电导率制冷剂有助于满足泄漏后的绝缘要求。因此,ByIdeal 在 2024 MEGA 中改用较低电导率的冷却液也可能进一步提高其首款电动汽车的设计标准。低电导率冷却剂的主要成分是静水和乙二醇 1:1 的混合物,但离子添加剂取代了分子添加剂,降低了电导率。业内人士表示,由于低电导率产品刚刚推出,不少车企才刚刚开始样品测试,因此成本较高,每升近10元。除了满足绝缘设计要求外,使用低电导率冷却剂还可以避免高电导率冷却剂的气泡破裂和退化分层问题。所谓的气泡跳跃是指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传统冷却剂有冲击并形成气泡的趋势。 “传统的冷却液含有表面活性剂,因此容易像肥皂一样起泡。起泡后,泡沫块“冷却液的流动速度变慢,散热效果下降。”一位工程师告诉36氪。如果冷却液变质、分层,可能会带来更严重的问题。“比如电池芯的某些部分可能完全与水接触,而其他部分则可能完全与添加剂接触。”多重因素使得从高电导率制冷剂转向低电导率制冷剂成为行业的新兴趋势。但问题可能就在这里。冷却剂中的缓蚀剂与金属离子或腐蚀性介质发生反应,形成不溶性沉淀膜层,覆盖金属表面,保护水冷铝板。然而,在低电导率冷却剂中,原来的离子型缓蚀剂被分子型缓蚀剂取代,其对金属的腐蚀防护效果不如传统的缓蚀剂。高电导率冷却液。因此,相对而言,这意味着“低电导率冷却剂的腐蚀性变得更强”。参与验证低电导率制冷剂切换的技术。该人士指出36氪。不过,他也表示,车企应遵循以下原则:在正常的定价和审核机制下,实际测量表明,所得的非离子冷却液(低电导率冷却液)在部件腐蚀方面表现更差。 “但也不是完全无效,只是少了一点。36氪表示,水冷板不是消耗品,不能轻易更换,所以它的使用寿命应该与整车的使用寿命相匹配。整车的使用寿命通常在15年以上,保修期与电动电池类似。理想MEGA的水冷板很快就会出现腐蚀质量问题,这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对验证系统的质疑。”市场上水冷铝板和冷却液的供应商,尤其是汽车公司和电池制造商等相关供应商。一位电池工程师告诉36氪,冷却液的选择是由车企决定的,因为冷却液是电池厂商没有时间解决的问题。在之前的车辆项目中,冷却液腐蚀验证过于成熟,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盲点。因此,汽车制造商直接参与检查冷却液腐蚀的程度正在减少。除少数装备精良的车企外,其他车企,尤其是新兴车企,往往将冷却水检测外包给供应商。主要验证环节为:首先,在部件开发阶段,水冷板和冷却液供应商进行相互产品测试和水冷板样机实验。之后,电池厂或电池组本身将进行进一步的集成验证测试。最后,我们再将整车进行耐久性测试。不少工程师透露,在车辆测试过程中,并没有过多关注检查冷却液腐蚀情况。 “对于冷却液供应商来说,冷却液技术要求不高,价格也不高,只需完成1000多个小时的测试,就可以换取符合国家标准的证书。大多数供应商都愿意这样做。”然而,如果汽车公司想要进行自己的冷却液测试,则需要花费金钱和时间购买专用设备,因此汽车公司通常只要求具有实验室资质的供应商出具其耐腐蚀能力的报告。此外,冷却剂从来都不是一个基本风险。汽车公司认为,最好设计厚的管道,这样在一定时间内不会腐蚀。然后对电池水冷板等关键部件进行防腐钝化处理。这意味着覆盖海浪王牌的水冷板可与其他分子一起提供安全冗余。在电池组组装的验证过程中,不可能通过常规测试流程将所有型号的冷却液排出。因此,如果车公司实际使用的冷却液和测试的冷却液不是同一类型,就会出现车上使用的冷却液是冷却液A,但测试时使用的冷却液是B、C和D的情况。即使测试没有发现问题,也不代表车主。没有使用汽车的证明格言。 36氪了解到,业内部分车企出于成本考虑以及传统冷却液技术相对成熟的原因,在测试时并未指定冷却液型号。需要验证的冷却液型号有哪些?宁德时代是中国领先的电池企业,麒麟电池是其标志性高端产品,理想汽车是中国汽车的代表le制造公司,MEGA是其主要的纯电动产品。一年之内,这种组合就引发了电池冷板腐蚀泄漏的质量事故。除了车企和供应商验证过程可能泄露之外,业界还关注两家公司共同推广的超快充技术体系。该工程师向36氪透露,除了冷却液的耐腐蚀之外,超快充过程中电池加热和冷却板的设计标准也受到关注。传统的电池冷却铝板通常放置在电池组的底部并通过钎焊工艺连接。为了解决电池超快充电过程中散热量大的问题,麒麟电池首先采用了大面积水冷铝板。与底部水冷结构不同的是,在两者之间放置了水冷板电芯宽边,散热效果提升五倍。例如MEGA连续使用6节电池,使用193节电池。整个电池组需要30多块大面积水冷铝板。据之前提到的工程师介绍,原本,麒麟电池的水冷板结构非常薄,形状像口琴管。口琴管的两端各有一个主管。如果左侧是进水口,则冷却水会流到右侧并汇入右侧的主管。最后,所有主管相遇,冷却液离开电池。
口琴管水冷板的厚度约为5mm。当一个电池组需要容纳数十块水冷板时,必须严格控制管壁厚度,同时考虑弹性,以适应电池的膨胀呼吸效应并达到减重目标。许多拆解Kir的工程师曾参与大面积水冷板研发的一位人士告诉36氪,在业内,单个大面积水冷板的口琴管壁厚不超过0.5mm,但传统底部水冷板的壁厚往往超过1mm,对应的至少是大面积水冷板壁厚的一半。管壁变薄,自然会加速腐蚀的发生。另外,超快充电时会散发大量热量,长时间高温条件下,冷却液中的乙二醇分解生成草酸和甲酸,加速冷板的腐蚀。如果冷板制造过程中产生杂质,特别是使用助焊剂时,可能会混入氯,这也会带来腐蚀的风险。小米汽车等起火事件后出售36氪MEGA。een了解到,其他使用麒麟电池的车企也紧急调查其计划。结论之一是继续关注水冷铝板的杂质。此前,小米汽车对其所使用的麒麟电池进行了结构上的改进,比如增加了泄漏传感器来监测泄漏情况,并在底部增加了多个冷却剂排放阀,以便在发生泄漏时及时排放。 Ideal的召回公告称,除了电池冷板外,前置电机控制器也受到影响。前置电机驱动器、MOF 或 IGBT 等电子元件通常与冷却回路中的电池串联。但除了电池和前电机控制器外,有业内人士向36氪透露,冷却液还会流经车辆的整个冷却回路,从前到后、从后到前。因此,如果冷却液的缓蚀性能确实达不到预期离子,可能需要调查车内所有管道连接处的阀门、转换器和热交换器等关键部件的腐蚀程度。
换热器,尤其是换热器,是由大量的铝合金薄板组成,铝合金板之间的连接采用焊接的方式。铝合金板的厚度意味着它们更容易受到腐蚀。焊接过程中,由于工艺不良,有一定概率出现界面裂纹,且焊接区域较其他部位脆弱,更容易受到腐蚀。业内人士透露,MEGA事件发生后,理想还紧急成立了特种材料研究所,加大对基础材料、流体和化学品的投入和研究。 “每个人都认为制冷剂并不复杂。事实上,汽车行业的基础化学和材料科学值得进一步研究。”拉汽车市场生死存亡的竞争仍在继续,利用新技术创造竞争优势的策略已成为汽车企业的普遍选择。虽然这是行业快速增长的原动力,但安全和质量始终是汽车行业的命脉。他们警告业界,从打不开的门锁到 10 秒内爆炸的有轨电车。虽然开发正在快速进行,但需要更多时间来验证安全性。